|
||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多个第二换热板、多个第三换热板、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一介质换热腔、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二介质换热腔和多个第三介质换热腔,第三介质换热腔内设置有用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换热翅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有效弥补现存技术的不足,采用多块交替拼叠的换热板构成换热腔,能有很大成效避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连接、加工困难等问题。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14136127 A (43)申请公布日 2022.03.04 (21)申请号 0.2 (22)申请日 2021.11.18 (71)申请人 清华大学 地址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 华大学 (72)发明人 王欢梁辰吉昱石文星王文涛 王源李先庭王宝龙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002 代理人 吴欢燕 (51)Int.Cl. F28D 9/00 (2006.01) F28F 3/08 (2006.01) F28F 3/02 (2006.01) F28F 9/26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4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 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多 个第二换热板、多个第三换热板、多个相互导通 的第一介质换热腔、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二介质换 热腔和多个第三介质换热腔,第三介质换热腔内 设置有用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换热翅片。本发明 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有效弥补现有技 术的不足,采用多块交替拼叠的换热板构成换热 腔,能有效避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连接、加工困 难等问题。 A 7 2 1 6 3 1 4 1 1 N C CN 114136127 A 权利要求书 1/2页 1.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1)、多个第二换热板 (2)、多个第三换热板(3)、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一介质换热腔(13)、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二介质 换热腔(21)以及多个第三介质换热腔(32),所述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热板(2)以及第三 换热板(3)相互依次交替拼叠,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 换热板(1)与第二换热板(2)之间,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 一换热板(1)与第三换热板(3)之间,各个所述第三介质换热腔(32)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 第二换热板(2)与第三换热板(3)之间,所述第三介质换热腔(32)内设置有用于增强空气侧 换热的换热翅片(4),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与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 分布在第三介质换热腔(32)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所述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通过多个第一换热 板(1)与多个第二换热板(2)相互交替拼叠构成,所述第二换热板(2)通过相对的两侧分别 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拼叠以分别构成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和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 (21),所述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与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辅助换热组件(200),所述第二辅助换热组件(200)通过多个第一换热 板(1)与多个第三换热板(3)相互交替拼叠构成,所述第三换热板(3)通过相对的两侧分别 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拼叠以分别构成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1)和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 (13),所述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1)内设置有用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所述换热翅片(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还包括第一端板(5)和第二端板(6),所述第一端板(5)和第二端板(6)分别位于所述三介质 板式换热器的相对两端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板(1)或所述第二换热板(2)或所述第三 换热板(3)拼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一换热板 (1)、第二换热板(2)、第三换热板(3)和第一端板(5)均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 出口(a)、第二介质入口(B)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 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 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出口(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 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第一介质从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 (A)流入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并且分别流往各个所述第一 介质出口(a);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 (21),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出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 (21),第二介质从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流入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并且分别流往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出口(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1)、第 二换热板(2)以及第三换热板(3)的表面分别形成有若干个凸环(7),各个凸环(7)分别环绕 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出口(a)、第二介质入口(B)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的边 缘,若干个所述凸环(7)包括封闭环(71)和开口环(72); 2 2 CN 114136127 A 权利要求书 2/2页 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三介质换热腔(32)通过所述封 闭环(71)相互分隔; 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以及第一 介质出口(a)分别通过各个所述开口环(72)连通;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分别通过各个 所述开口环(72)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 (13)、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分别通过若干个并排排列的波纹 凹槽(8)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 片(4)为平翅片、波纹翅片、百叶窗型翅片、波浪型翅片、螺旋形翅片、条型翅片中的至少一 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翅片(4)的数 量为多个,各个所述换热翅片(4)沿着所述第三换热板(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三 换热板(3)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 热板(1)、第二换热板(2)以及第三换热板(3)之间分别通过焊接或螺栓压紧中的至少一种 方式构成连接。 3 3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1/7页 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0002] 换热器在许多行业节能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而随着近年来能耗的增加,和 节能意识的上涨,对换热器的需求不断提高。全球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技 术进步都在推动着换热器市场的增长,这些因素使得换热器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0003] 为简化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很多场合需要利用一个换热器实现I、II两种液 体或相变介质与气体介质III的两两独立或联合换热,即要求I、II两种介质与III介质换热 的三介质换热器。现存技术中的三介质换热器,其结构主要有套管式和平行流复合扁管式, 但它们只能实现I介质与II介质、II介质与外管外部流体III介质之间的直接换热,而无法 实现三种介质间同时进行换热,限制了热交换技术的发展。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0.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三 介质换热器”公开了一种三介质换热器。该三介质换热器采用多个紧密贴合的微通道扁管, 其中通入流动介质I、II;多个微通道扁管之间设置散热翅片,通入流动介质III;多个微通 道扁管与设置在换热器左右两侧的分流管和集流管相连,并整体焊接形成一个换热器。其 方案解决了平行流复合扁管式三介质换热器的换热管与分、集流管的连通结构复杂问题, 实现三种介质间的同时换热技术方案。然而,该类换热器在实际加工和应用中仍然存在一 些桎梏与不足,其具体表现为: [0005] (1)微通道扁管插入分流管和集流管,并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加工难度较大。焊 接时易同时溶解微通道附近材料,造成介质通道堵塞; [0006] (2)目前的微通道结构通常集流管内挡板设置过多,使得液态介质流程的总长度 远大于微通道内的流道水力直径,易造成部分工况的制冷剂在换热时出现较长的过冷区 域,换热温差小,换热效率低,且浪费换热面积,甚至出现不换热的情况; [0007] (3)第一介质与第三介质的换热器面积和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的换热器面积相 同,无法适应增强介质第一介质与第三介质换热,或增强第二介质与第三介质换热的情况; [0008] (4)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相对较小,换热温差较大,限制了第一介质与 第二介质换热需求较大时的应用场合。 [0009] 因此,亟需考虑改进三介质换热器的结构,以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10]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有效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多块交替拼 叠的换热板构成换热腔,能有很大成效避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连接、加工困难等问题,且不仅能同 时实现三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还能额外地增加两种流体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以应对 两种流体介质在换热需求较大时的应用场合。 [0011]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多个第二换热板、多个 4 4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2/7页 第三换热板、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一介质换热腔、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二介质换热腔、多个第三 介质换热腔以及至少一个第一辅助换热组件,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以及第三换热 板相互依次交替拼叠,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换热板与第二 换热板之间,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换热板与第三换热板之 间,各个所述第三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二换热板与第三换热板之间,所述 第三介质换热腔内设置有用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换热翅片,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与各 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分别分布在第三介质换热腔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辅助换热组件通 过多个第一换热板与多个第二换热板相互交替拼叠构成,所述第二换热板通过相对的两侧 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拼叠以分别构成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和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所 述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与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导通。 [0012]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 个第二辅助换热组件,所述第二辅助换热组件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与多个第三换热板相互 交替拼叠构成,所述第三换热板通过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拼叠以分别构成 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和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所述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内设置有用于增强 空气侧换热的所述换热翅片。 [0013]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端 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位于所述三介质板式换热器的相对两端并且 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板或所述第二换热板或所述第三换热板拼接。 [0014]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各个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第 三换热板和第一端板均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出口a、第二介质入口B以及第二介 质出口b; [0015] 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和 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出口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一 介质换热腔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第一介质从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流入各个第一介 质换热腔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并且分别流往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出口a; [0016]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出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分别连通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第二介质 从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流入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并且分别流往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出口 b。 [0017]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以及第 三换热板的表面分别形成有若干个凸环,各个凸环分别环绕在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 质出口a、第二介质入口B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的边缘,若干个所述凸环包括封闭环和开口 环; [0018] 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第二介质换热腔以及第三介质换热腔通过所述封闭环相互 分隔; [0019] 各个所述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换热腔、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以及第一介质出 口a分别通过各个所述开口环连通; [0020] 各个所述第二介质入口B、第二介质换热腔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分别通过各个所述 开口环连通。 5 5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3/7页 [0021]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第二介质换热 腔以及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分别通过若干个并排排列的波纹凹槽构成。 [0022]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翅片为平翅片、波纹翅片、百 叶窗型翅片、波浪型翅片、螺旋形翅片、条型翅片中的至少一种。 [0023]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换热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 述换热翅片沿着所述第三换热板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三换热板上。 [0024]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以及第 三换热板之间分别通过焊接或螺栓压紧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构成连接。 [0025]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通过利用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 板以及第三换热板相互依次交替拼叠的方式,让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 拼叠的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之间、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 一换热板与第三换热板之间、各个所述第三介质换热腔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二换热板 与第三换热板之间,从而能构成三介质换热的板式换热器,其采用了技术更为成熟且加工 更为方便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板,让各个换热板在换热器中按顺序依次交替、重复间 隔设置,待各个换热板相互之间压紧后,便可以通过成熟的加工工艺例如焊接或螺栓构成 连接,最终形成换热器整体,一方面利用第三换热板与相邻的第二换热板拼叠形成可供气 态介质通过的第三介质换热腔,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换热板与第一换热板的拼叠以及第一换 热板与第二换热板的拼叠,使各个所述第一介质换热腔与各个所述第二介质换热腔分别分 布在第三介质换热腔的相对两侧,以使第三介质换热腔内的空气介质可以从两侧分别与第 一介质换热腔内的第一介质流体以及第二介质换热腔内的第二介质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实 现两种液态介质和气态介质相互之间的两两换热,不仅具有传统的三介质换热器能实现的 功能,还便于加工和连接。 [0026] 进一步的,传统的微通道式的三介质换热器加工成型后,三种介质两两之间的换 热面积确定且难以调整,两种液体介质和气体介质的换热面积相同,无法加强一种液体介 质与气体介质的换热,以及无法加强两种液体介质之间的换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 例在换热器内增设第一辅助换热组件,第一辅助换热组件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与多个第二 换热板相互交替拼叠构成,第二换热板通过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拼叠,从而 分别构成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和第二介质换热腔,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与第一介质换热腔 导通,故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与第二介质换热腔相互紧靠进 行换热,增加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额外增加第 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第二辅助换热组件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与多个第三换热板 相互交替拼叠构成,第三换热板通过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拼叠,从而分别构 成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和第一介质换热腔,故第三介质与第一介质可以通过第三介质辅助 换热腔与第一介质换热腔相互紧靠进行换热,增加第三介质与第一介质的换热面积,从而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额外增加第三介质与第一介质的换热面积。在原有交替、重复间 隔设置的三种换热板的基础上,增加交替、重复间隔设置其中两种换热板(第一换热板、第 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中的两种),以方便、灵活地适应某两种介质的换热需求较大的应用 场合。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有效弥补现存技术的不足,采用多块交替拼 叠的换热板构成换热腔(第一介质换热腔、第二介质换热腔和第三介质换热腔,还可以包括 6 6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4/7页 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和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能有效避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连接、加工困 难等问题,且不仅能同时实现三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还能额外地增加两种流体介质之间 的热交换面积,以应对两种流体介质在换热需求较大时的应用场合。 附图说明 [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 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发明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0] 图3是本发明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1] 图4是本发明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2] 图5是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3] 附图标记: [0034] 1‑第一换热板;2‑第二换热板;3‑第三换热板;4‑换热翅片;5‑第一端板;6‑第二端 板;7‑凸环;8‑波纹凹槽;12‑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3‑第一介质换热腔;21‑第二介质换热 腔;31‑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2‑第三介质换热腔;71‑封闭环;72‑开口环;A‑第一介质入 口;100‑第一辅助换热组件;200‑第二辅助换热组件;a‑第一介质出口;B‑第二介质入口;b‑ 第二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 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 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6]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描述本发明的一种三介质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 板1、多个第二换热板2、多个第三换热板3、多个相互导通的第一介质换热腔13、多个相互导 通的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多个第三介质换热腔32,各个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热板2以及 第三换热板3相互依次交替拼叠,并且,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 换热板1与第二换热板2之间,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换热板1 与第三换热板3之间,各个第三介质换热腔32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二换热板2与第三换 热板3之间,第三介质换热腔32内安装有用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换热翅片4,各个第一介质 换热腔13与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分布在第三介质换热腔32的左右两侧。 [0037] 传统的微通道式的三介质换热器采用多根微通道扁管,插入分流管和集流管后, 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焊接时易同时溶解微通道附近材料,造成介质通道堵塞,未解决这 个问题,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多个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热板2以及第三换热板3相 互依次交替拼叠的方式,让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换热板1与 第二换热板2之间、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一换热板1与第三换热 7 7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5/7页 板3之间、各个第三介质换热腔32分别形成在相互拼叠的第二换热板2与第三换热板3之间, 从而能构成三介质换热的板式换热器,其采用了技术更为成熟且加工更为方便的用于板式 换热器的换热板,让各个换热板在换热器中按顺序依次交替、重复间隔设置,待各个换热板 相互之间压紧后,便可以通过成熟的加工工艺例如焊接或螺栓构成连接,最终形成换热器 整体,一方面利用第三换热板3与相邻的第二换热板2拼叠形成可供气态介质通过的第三介 质换热腔32,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换热板3与第一换热板1的拼叠以及第一换热板1与第二换 热板2的拼叠,使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与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分别分布在第三介质换 热腔32的相对两侧,以使第三介质换热腔32内的空气介质可以从两侧分别与第一介质换热 腔13内的第一介质流体以及第二介质换热腔21内的第二介质流体进行换热,从而实现两种 液态介质和气态介质相互之间的两两换热,不仅具有传统的三介质换热器能实现的功能, 还便于加工和连接。 [003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介质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 结合图1和图3所示,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1与多个第二换热板2相互 交替拼叠构成,第二换热板2通过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拼叠,从而分别构成 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和第二介质换热腔21,所述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与所述第一介质 换热腔13导通。 [0039]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可以在换热器内的任意位置以连续的方式 进行设置,或者以分成多个部分的形式进行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换热组件所处 的位置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所要请求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0040] 传统的微通道式的三介质换热器加工成型后,三种介质两两之间的换热面积确定 且难以调整,两种液体介质和气体介质的换热面积相同,无法加强一种液体介质与气体介 质的换热,以及无法加强两种液体介质之间的换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在换热器 内增设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第一辅助换热组件100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1与多个第二换 热板2相互交替拼叠构成,第二换热板2通过左、右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拼叠,从 而分别构成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和第二介质换热腔21,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与第一介 质换热腔13导通,故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可以通过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与第二介质换热 腔21的相互紧靠进行换热,增加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灵活地额外增加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在原有交替、重复间隔设置的三种换热 板的基础上,增加交替、重复间隔设置其中两种换热板(第一换热板1和第二换热板2),以方 便、灵活地适应某两种介质的换热需求较大的应用场合。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三介质板式 换热器有效弥补现存技术的不足,采用多块交替拼叠的换热板构成换热腔(第一介质换热 腔13、第二介质换热腔21和第三介质换热腔32,还可以包括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和第三 介质辅助换热腔31),能有很大成效避免采用微通道换热器连接、加工困难等问题,且不仅能同时 实现三种介质之间的热交换,还能额外地增加两种流体介质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以应对两 种流体介质在换热需求较大时的应用场合。 [0041] 另外,通过在第三介质换热腔32设置换热翅片4,能有效强化对空气的传热效果。 [0042]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合图4所示,三介质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至 少一个第二辅助换热组件200,第二辅助换热组件200通过多个第一换热板1与多个第三换 热板3相互交替拼叠构成,第三换热板3通过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拼叠以 8 8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6/7页 分别构成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1和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1内设置有用 于增强空气侧换热的换热翅片4。 [0043] 因此,可以理解,空气介质与第一介质能够最终靠第三介质辅助换热腔31与第一介 质换热腔13的相互紧靠进行换热,故增加空气介质与第一介质的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根据 实际需要灵活地额外增加空气介质与第一介质的换热面积,在原有交替、重复间隔设置的 三种换热板的基础上,增加交替、重复间隔设置其中两种换热板(第一换热板1和第三换热 板3),以方便、灵活地适应某两种介质的换热需求较大的应用场合。 [0044]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三介质板式换热器还 包括第一端板5和第二端板6,第一端板5和第二端板6分别位于在三介质板式换热器的相对 两端并且分别与第一换热板1或第二换热板2或第三换热板3拼接。 [0045]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合图1和图2所示,各个第一换热板1、第 二换热板2、第三换热板3和第一端板5均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出口a、第二介质 入口B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其次,各个第一介质入口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各个第一介质入 口A分别连通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同样地,各个第一介质出口 a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各个第一介质出口a分别连通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13和第一介质辅 助换热腔12,因此在运行时,第一介质流体从各个第一介质入口A流入各个第一介质换热腔 13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并且分别流往各个第一介质出口a;从而有助于第一介质在换 热器内的循环流动。另外,各个第二介质入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各个第二介质入口B分 别连通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同样地,各个第二介质出口b相互串接接通,并且,各个第二 介质出口b分别连通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因此在运行时,第二介质流体从各个第二介质 入口B流入各个第二介质换热腔21并且分别流往各个第二介质出口b;从而有助于第二介质 在换热器内的循环流动。 [0046]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 热板2以及第三换热板3的表面分别形成有若干个凸环7,各个凸环7分别环绕在第一介质入 口A、第一介质出口a、第二介质入口B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的边缘,若干个凸环7包括封闭环 71和开口环72;封闭环71为封闭设置,使介质无法通过封闭环71的侧壁向外流出,而开口环 72的侧壁则形成有缺口,使介质能通过开口环72侧壁的缺口向外流出。具体地,各个封闭环 71的两端分别紧压在第一换热板1与第二换热板2之间、第二换热板2与第三换热板3之间、 第三换热板3与第一换热板1之间,从而使得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 三介质换热腔32能够最终靠封闭环71相互分隔;另外,通过预设各个开口环72的分布,可以使 各个第一介质入口A、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以及第一介质出口a分别 通过各个开口环72连通;同理,通过预设各个开口环72的分布,可以使各个第二介质入口B、 第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二介质出口b分别通过各个开口环72连通。 [0047]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结合图2和图5所示,第一介质换热腔13、第 二介质换热腔21以及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分别通过若干个并排排列的波纹凹槽8可以理 解,通过排列的各个波纹凹槽8能增加换热腔内的换热面积,同时也可以诱导及扰动流体 以强化传热效果。 [0048] 具体地,第一介质入口A和第一介质出口a可以分别通过各个开口环72以分别接通 第一介质换热腔13和第一介质辅助换热腔12,促使第一介质的顺利流动。同样地,第二介质 9 9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 7/7页 入口B和第二介质出口b也可以分别通过各个开口环72以分别接通第二介质换热腔21,促使 第二介质的顺利流动。 [0049]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换热翅片4为平翅片、波纹翅片、百叶窗型 翅片、波浪型翅片、螺旋形翅片、条型翅片中的至少一种。 [0050]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换热翅片4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换热翅片4 沿着第三换热板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第三换热板3上。 [0051]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热板2以及第三换热 板3之间分别通过焊接或螺栓压紧中的至少一种方式构成连接。 [005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 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做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 范围。 10 10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附图 1/4页 图1 11 11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附图 2/4页 图2 12 12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附图 3/4页 图3 图4 13 13 CN 114136127 A 说明书附图 4/4页 图5 14 14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种由路基变形导致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映射变形的获取方法.pdf 《GB 31241-2022便携式电子科技类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pdf 双减课题《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策略研究》课题(参考范文共五篇).pdf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
||